永仁县地处滇中北部,自古就是融会滇川的云南北大门,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汉代的由成都经西昌到大理保山再到印度的古西南丝绸之路,和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大姚石羊井盐北向运往川藏等地的盐马古道,以及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都经过永仁。据史料记载,仅从略而言,永仁这个地区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朝至南朝属蜻蛉县,北朝至隋朝属南宁州,唐朝属微州,宋大理国属弄栋府,元明始称苴却,先后属大姚、姚安,至1924年建县,取原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名称首字定名设县,由此有“永仁”县名。现在全县辖4乡3镇、63个村(社区)委会、65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境内有汉、彝、傣、回、傈僳等19个民族,总人口1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8%,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68%,是州内人口最少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199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计划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
永仁县情特点概括为“中国阳光城、云南北大门、绿色生态县、彝族赛装园”,分别形成永仁县发展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近年来,永仁县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文化惠民,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编纂文化丛书,办好文化节会,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文化品牌,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着力创意创新打造“诸葛方山、直苴赛装、彝族刺绣、苴却古砚”四大文化旅游品牌,规划建设永仁县农业旅游公园、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金沙江大峡谷航空探险旅游、永仁通用机场,吸引游客“夏游清凉方山,冬居温暖县城”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全县有各类景观203处,其中有地文类景观17处,水域风光类景观29处,生物类景观43处,古迹和建筑类景观39处,民俗风情类景观42处,已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个,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个,州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1个,州级特色生态旅游农庄2家,州级特色餐饮名店4家、农家乐28家、农家客栈34家;拥有达到旅游住宿标准的酒店(宾馆)63家,客房1298间,床位3827个,各类餐饮馆(店)180家。2015年,全县共接待海外旅游者增长9.0%达1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28.6%达50504万元。